我的博文

0305-05 肿瘤和瘤样病变

2013-03-21 13:04 阅读(368) 评论(0) 分类:《诊断病理学》文待修

 

  回 章目录  回   总目录
五、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胃肠道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
    (1)增生性(化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呈广基底,表面光滑,少数有蒂,直径多在5mm以下,
组织学可见黏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增生,致密。一般无
临床症状,其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
    (2)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以往称为潴留性息肉
或先天性息肉。为错构瘤性质,70%为单发,30%为多发,主
要在结肠,好发于2~7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特别在非洲
大陆发病率较高,在国内,约占无症状儿童的1%。临床以无
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息肉直径多为0.5~lcm,75%有蒂,
呈球形,深红色,表面光滑,有时可见长蒂存在,甚至可从肛
门脱出。组织学检查主要为肉芽组织,被覆分化成熟的上
皮,邻近腺体扩张,充满黏液,间质丰富,纤维组织增生,其中
可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不同于肿瘤,也不同于结核等特
异性炎症,手术切除后或自然脱落后,一般不复发,为一种良
性自限性病变,恶变率极低。
    (3)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是一种结肠黏膜损
伤后黏膜上皮增生及有肉芽肿形成的增生性病变,常见于溃
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肠血吸虫病、Crohn氏病等。
有两种类型,即真性纤维性息肉和炎性假性息肉。临床常有
腹泻、便秘及体重减轻。大体可见结肠黏膜多发性指状突起
或呈地毯状,放入水中时,这种息肉可飘浮于水中。镜下可
见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在非
洲,这种息肉占息肉活检中的25%~ 30%。
    (4)淋巴性息肉(lymphoid polyp):常见于直肠,儿
童较多,多数无蒂,以往曾称为直肠良性淋巴瘤,最近有
的作者认为在成人它属于胃肠道的边缘带淋巴瘤,即所谓
的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一种,属于低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
瘤,因此,临床应作为低庋恶性淋巴瘤处理,以防后患。
镜下为灶性淋巴组织增生,细胞为清一色淋巴细胞,多为
小淋巴细胞,无淋巴滤泡形成,也无其他炎细胞浸润。
    2.肿瘤性息肉
    (1)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为结肠上皮的良性肿
瘤,以增生的腺体为主构成。息肉一般在lcm以下,呈圆形
或卵圆形,表面不规则,多数有蒂(图3-30A),暗红色,大约
30%为广基,无蒂。镜下肿瘤由致密排列的腺管构成,固有
?膜及黏膜肌板常位于息肉以内,腺上皮呈复层,核较大,黏液
分泌减少,胞浆嗜碱性,有不典型增生(图3-30B)。男性较
多,临床常有出血,其癌变率因肿瘤大小而异,74%的息肉在
lcm以下,直径在lcm以下时,手术切除标本,癌变率为
1.Oa/o。而直径在2cm以上时,其癌变率达35%。同时癌变
率也因数量不同而异,息肉多,则癌变率增高。
    (2)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腺瘤呈绒毛状、菜
花状突出于黏膜表面,质脆,多数无蒂,肿瘤与正常黏膜分界
不清,表面可有糜烂与溃疡。肿物直径可为0.3~ 20cm不
等,平均直径3. 4cm。肿瘤可单发,亦可多发。组织学呈绒
毛状、分叶状。许多作者报道绒毛状腺瘤切除后,发现伴有
浸润癌者占30%,在Muto报道的绒毛状腺瘤的切除标本中,
伴有浸润癌的占41. 9%。临床大多有出血,少数无症状,切
除后易复发,其恶变率因肿瘤数量及大小而异。肿瘤体积
大,癌变率增多,多发性病变癌变率增高。光镜为指状突起
被覆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图3-31A),但其早期癌变的诊断,
除了有重度不典形增生以外,更重要的依据是浸润,特别是
蒂的浸润是恶变的重要依据之一(图3-31B,C)。
    图3-30
A.大肠管状腺瘤,有蒂与肠壁相连;B.大肠管状腺瘤
    图3-31  大肠绒毛状腺瘤
A.大肠绒毛状腺瘤;B.伴腺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C.有癌变,见异型上皮细胞有明显浸润
?    一般说来,大肠癌发生率低的国家,大肠息肉的发生
率低。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部位一致,大肠癌是以结肠远
端为多。尸检发现,小的腺瘤分布于整个大肠,而大的腺
瘤则多见于乙状结肠,随着腺瘤体积增大,癌变率也随之
提高。
    腺瘤恶变的发生率,与组织学类型有密切关系,腺瘤
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其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为
13.9%,而绒毛状腺瘤为36.2 010。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
增生时,其腺瘤的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为27%,管
状绒毛状腺瘤为34%,而绒毛状腺瘤为50qo。
    (3)管状绒毛状腺瘤(tube-villous adenoma):为腺瘤
的混合型或称中间型,肉眼观察与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
相似,可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不规则,它的癌变率较
管状腺瘤为多,有的报道为22.4%。
    大肠肿瘤性息肉(或称腺瘤)其发生部位也不同。
Shinya等报告的3725例腺瘤中,发生在右半结肠占11%,
横结肠12%,降结肠24%,乙状结肠48%,直肠仅仅5010。
其发病率各国不同,多数报道与大肠癌的发病率成正比。
    家族性息肉为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约50%
有家族史,息肉多于100个以上为诊断标准,少于100个
则诊断为多发性腺瘤。
    3.患肉综合征( polyposis syndrome)(见表3-4)
    表3-4  胃肠道息肉病的分类及临床特征‘”1
    息肉分布
  疾病    遗传    病理  一    临床特点    自然史
    胃    小肠  结肠
家族性    显性    腺瘤    ++    ++    ++  广谱结肠外病变    腺瘤发现于20~30岁,
息肉病    回肠末    结肠癌见于30~ 60岁
    端淋巴
    增生
Gardn。。    显性    腺瘤    ++    ++  +++  软组织肿瘤、骨异常、  结肠与十二指肠癌,伴
综合征    带状瘤纤维化    有软组织肿瘤
Tu,cot综合  隐性    腺瘤    +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伴  病变出现在20多岁,常
征    有Cafe-au-lait斑或痣    死于脑肿瘤
Peutz-Jegh-    显性    错构瘤    ++  +++  ++  皮肤黑色素沉着    腹痛、肠梗阻、出血、
ers综合征    性质    贫血,偶见胃肠道癌变
Cronkhit-    不明    炎性错    ++    ++  +++  皮肤、指甲及毛发异常,  抗感染治疗可缓解
Canada综    构瘤性    腹泻、蛋白丢失及电解
合征    质失衡
幼年性息肉  因类型  错构瘤    +    +    +++  腹泻、直肠出血    根据类型与发病年龄而
病    及年龄    定
    而定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早为1882年Cripps首
  先描述并命名,后来研究表明这种息肉病具有高度恶变倾
  向,并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在大肠呈多发
  性地毯样息肉,息肉少时100个以下,最多可达3000个
  以上。多见于成人,新生儿很少见,出现症状时平均年龄
  23.8岁,很少发生在10岁以前。未经治疗的病人,大多
  要发展为大肠癌。在就诊的病人中,约67%的家族性息
  肉病伴有大肠癌,平均年龄为39岁,比一般人群中大肠
  癌的发病年龄早。一组材料报道,息肉伴有癌灶好发于直
  肠(39%),其次为乙状结肠( 24U/o),降结肠(20%),
  其余17%为其他部位。这种息肉癌变往往是多发性的。
  形态学观察多为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而单
  纯的绒毛状腺瘤少见。息肉在直径lcm以下时,往往无
  症状,当息肉随着体积的增大,即有便血症状出现。在直
  肠息肉,有时可随黏膜而脱出肛门外。未经治疗者随诊5
年,癌变率为10%,随诊20年癌变率达50%以上,而且
常为多原发癌。
    (2) P-J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PJS
综合征为一少见家族遗传性疾病,1921年Peutz报告一家
7人中有5人患此病,1949年Jeghers综合报道31例而定
此名。它具有典型的色素沉着(尤其口唇周围,也可见
于口腔黏膜、眼睑、手指、足趾及肠黏膜等处)、胃肠道
多发性息肉及遗传因素三大特征,有明显家族史者占
30%—63%。
    PJs的色素斑点多在儿童时发现,皮肤色斑随年龄增
长而加深、增多。成人时逐渐减少或消退,但黏膜色素斑
一般不消退。斑点可由针尖到黄豆大小不等,呈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偶有较大的呈斑块状,通常面部数量
多,足底、手掌面积大,斑点边缘清楚,不高出皮肤,皮
肤呈黑褐色、棕色、蓝色或灰色。组织学可见鳞状上皮基
?底细胞内黑色素细胞增多。P-J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多
发生于胃、小肠及结肠,有时可见于食管、泌尿生殖道,
分布广泛,常多处同时受累,单发者很少。
    P-J息肉大小不一,小者基底宽而无蒂,呈圆形或卵
圆形,较大的息肉常有蒂,呈分叶状,质软易出血,常常
孤立存在,息肉之间的肠黏膜多正常。组织学检查见息肉
呈分叶状,由于黏膜肌板的增生,使息肉呈树枝状结构,
组成分叶或分枝的轴心,外周是黏膜上皮组成的腺管或形
成短的乳头。上皮细胞可为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和潘氏细
胞,但因息肉所在部位不同,其上皮细胞的类型也有差
异。在胃息肉中,有时有壁细胞和主细胞。在结肠息肉以
柱状细胞为主,在十二指肠有时可见Brenner腺岛,这些
上皮细胞均无间变或核分裂。
    P-J息肉的癌变率统计各家报道不一,由3%~ 25%
不等,有人报道这种息肉可伴有卵巢肿瘤、乳腺癌、多发
性骨畸形等。在儿童一般主张保守治疗和随诊。在成人一
般用纤维内镜切除术效果较好,但多发时,只能对症予以
切除,不可能切除完全彻底,目前探讨的基因治疗,可望
解决这一问题。
    (3)   Gardner综合征:C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大肠内多
发性腺瘤样息肉病,并伴有结肠外病变的常染色体遗传性
疾病。1953年由Gardner及Richard首先报告结肠多发性
腺瘤,同时伴有骨瘤和表皮样囊肿,1955年命名为Gard-
ner综合征。他在对11个家族280名成员调查中,发现
126名(45%)有本综合征的不同表现。目前认为,除结
直肠内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外,凡伴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
的均可称为Gardner综合征:①骨疣或骨瘤,主要在面骨
和颅骨;②皮肤囊性疾病,如皮样囊肿或皮脂腺囊肿;
③纤维瘤或硬纤维瘤;④胃或十二指肠息肉;⑤回肠末端
淋巴组织增生以及甲状腺癌、肾上腺腺瘤等。这些肿瘤往
往在家族中首先被发现,而后才发现结肠息肉性病变。息
肉多种多样,除主要发生横结肠外,也常累及胃及小肠,
尤其十二指肠。目前争论的是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呢?还
是家族性息肉的一种亚型?目前有人认为,Gardner综合
征实为家族性腺瘤病的一种亚型。
    (4) Turcot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有中枢神
经系统恶性肿瘤,则称为Turcot综合征。它也是一种家族
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恶变潜能与家族性息肉类
似,有的人在大肠息肉被诊断之前,就因脑胶质瘤而死
亡。目前对它是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有争论。多数作者
认为,它同Gardner综合征一样,实质上是一组同一遗传
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是一类在表现有差异的遗传性疾病,
因而多倾向于将该类疾病统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5)幼年性息肉病:或称为幼年性息肉综合征,是一
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1964年MC Coll首先使用此名称。
约1/3病人有家族史,息肉数量一般较多,但比家族性息
肉少。病变不仅限于大肠,故又称为家族性幼年性息肉
病。约20%的病人有肠外先天性畸形,如肠扭转、肠系
膜淋巴管瘤、先天性肌弛缓症、脑水肿、法鲁四联症、主
动脉狭窄、甲状舌骨囊肿等,也可伴有胃癌或结肠癌。这
种息肉病与幼年性息肉不同,发病年龄较迟,多数在9.5
岁开始发病。息肉多在100个以上,有时一个带蒂的息
肉,可有多个息肉聚集,似葡萄状。息肉的组织形态各
异,主要为典型腺瘤息肉,常有水肿与慢性炎细胞浸润,
此种幼年性息肉病少见,临床可有出血及营养不良等。
    (6)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此种综合征1955年首
次报道,是一种获得性非肿瘤性息肉改变,常累及胃、小
肠、结肠及食管,伴有皮肤色素增多、毛发脱落、指甲发
育不良、腹泻、蛋白丢失、体重下降等。肉眼可见肠道黏
膜弥漫性微小结节及大的多发性带蒂息肉,呈胶冻样。镜
下腺体扩张、水肿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它不同于幼年性息
肉,在于它是弥漫而非孤立性病变,多见于30岁以上成
年人,男性较多,抗炎治疗后可缓解。
    (7) Cowden综合征:1963年报道,有家族性,可伴
有胃肠道息肉病,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部位各异。
镜下可见腺体扩张、腺上皮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二)大肠癌
    西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高,仅次于肺癌。北美、北欧
较南美、南欧高,亚洲和非洲国家低。白人发病率比黑人
高,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高。我国大肠癌居消化道癌的第
三位。
    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饮食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病
因因素有食物中脂肪含量高、肥胖、家族性腺瘤病、腺
瘤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年龄高峰我国为30岁~ 50岁,
国外报道为50岁~ 60岁。结肠癌女性较多见,而直肠
癌男性较多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块、便血、便秘或
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次数增多、消瘦、贫血和肠梗阻
等。
    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向近端逐渐减少,到盲肠又稍
增多。1/2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区。乙状结肠
癌占1/4,其余1/4分布在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
肠。2.8%~8%大肠癌为多发性。
    [病变】  大体形态分:①溃疡型( ulcerative type)
(图3-32A);②巨块息肉型(polypoid type)(图3-32B);
③浸润型( infltrating type)。其中溃疡型最常见。浸润型
可使肠管局部狭窄,但很少形成像皮革胃那样的弥漫浸润
型癌。
    【光镜】  80%为管状腺癌,多数分化较好(图3-
33A,B)。lO%-15%为黏液腺癌(图3-34)。纯印戒细
胞癌和未分化癌少见。其他罕见的癌有腺鳞癌和鳞癌。年
轻病人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较多见。癌组织偶尔可钙化
和骨化。钙化灶有时可呈砂粒体样。癌位于黏膜下层以上
不管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均属早期癌范畴。
?图3-32  结肠癌大体分型
  A.溃疡型;B.巨块型
    图3-33结肠腺癌
A.中分化腺癌;B.低分化腺癌
图3-34结肠黏液腺癌
    【影响预后的形态学因素】  影响预后的形态学因素
有: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肠壁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率。
    高分化的癌淋巴结转移率低,5年存活率高;反之,
低分化癌如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淋巴结转
移率高,5年存活率低。癌细胞分泌黏液,如黏液腺癌和
印戒细胞癌预后差。Dukes根据癌浸润肠壁的深度和淋巴
结有无转移将大肠癌分为A、B、C三期:①Dukes A期
占手术病例的15%。癌不超过肌层,无淋巴结转移,5年
存活率100%;②Dukes B期  占手术病例的35qo。癌已
侵透肠壁达肠周脂肪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
为75%;③Dukes C期占手术病例的50%。癌的范围同
B期,但已有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仅35%。
    【扩散和转移】  主要为局部浸润、腹腔腹膜种植和经
淋巴管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远处淋巴结如锁
骨上淋巴结。晚期癌亦可经血行转移至肝、肺、骨、脑、
卵巢、脾、肾、胰、肾上腺、乳腺、甲状腺和皮肤等处。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但很少
发生类癌综合征,大体上有二种形态:①小而硬的黏膜下
结节,直径<1cm。无症状,常常肛管内诊时发现;②直
径> 1cm,可形成溃疡、息肉或蕈样肿物,形如直肠癌。
光镜下由小的低柱状细胞排列成花带状、条索状或腺样
??图3-39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制。光镜下主要有二种形态:即非角化的大细胞鳞癌
(图3-40)和基底细胞样癌(basaloid carcinoma),亦称非
角化小细胞鳞癌。位于肛管和上部。形态像基底细胞癌,
有鳞癌分化。在癌巢中有大片嗜酸性坏死。有时可像膀胱
的移行细胞癌。临床表现为下段直肠癌,淋巴管转移至骶
髂部淋巴结。预后较肛门缘鳞癌差。
图3-40 -穴肛(泄殖腔)原癌
  2.疣状癌发生于肛周皮肤,呈广基疣状肿物。
  【光镜】  为粗大外生性乳头状瘤样肿瘤,乳头中心
无结缔组织核心。鳞状上皮分化好。癌的底部界限清楚呈
膨胀性生长,浸润不明显。生长缓慢,但可转移至腹股沟
淋巴结。疣状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可能有关。
    3.肛管上皮内肿瘤( anal c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
sia,ACIN)和肛周皮肤上皮内肿瘤(perianal skin intraep-
ithelial neoplasia,PSIN)、像宫颈和外阴的上皮内肿瘤
( CIN,VIN) -样,肛周亦能发生上皮内肿瘤(ACIN,
PSIN),形态及分级与CIN和VIN相同。ACIN和PSIN亦
与HPV感染有关。肛门区湿疣、上皮内肿瘤和癌中均检
测到HPV DNAl22J,PSIN即Bowen病,患处皮肤呈红色结
痂样扁平斑块,边缘不规则。光镜显示上皮增生,极向消
失,全层为大小不等的不典型增生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
核分裂多见。肛周皮肤的Bowen病常为多中心性,易发展
成浸润癌。
  4.黏液表皮样癌来自肛管移行上皮,形态与涎腺
的黏液表皮样癌相同。
    5.基底细胞癌  只发生在肛周有毛的皮肤。其临床
与病理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基底细胞癌相同。多数病人为老
年男性。
    6.由肛门瘘发生的腺癌和由肛门腺来的腺癌均极少
见。前者常为黏液腺癌,后者常为高分化腺癌。
  7.Paget病肛周皮肤的Paget病形态与外阴和乳
腺Paget病相同。病变处呈红灰色隆起,有脱屑状湿润
区。电镜证实Paget病的异常细胞来自大汗腺导管上
皮。这些异常细胞黏液染色和CEA染色阳性,有的还
含黑色素。肛周Paget病有较长的浸润前期,如果病人
能存活较长时间,则在病变处皮下可找到来自大汗腺
的浸润癌。
    (八)转移瘤
    大肠和肛门转移瘤主要来自肺、肾和前列腺等处的
癌。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

    Baidu
    map